追踪朋友圈里那些“外贸人”的苦乐 和他们一起出发

来源:斯诺克录像回放    发布时间:2024-01-31 07:56:35

  这是疫情后放开的第一年,也是我不再把外贸人的“焦虑”做进标题里的一年。不管怎么样,特殊时期的束缚和限制不再,虽然现实的恢复仍有波折,但怎么行动更多取决于人的主动性了。

  也就在这一年,朋友圈里最早也最频繁发出海外定位的,都是外贸人。有的直接在海外过春节,有的来来跑了好几趟,绕了大半个地球,也有不少人去了之前从来就没涉足过的国家和地区。如此拼地走出去,他们鲜有旅游度假的心情。在憋了三年之后,面对需求收缩的挑战,背负着团队生存压力的他们,必须尽可能多地参展、拓客,以稳住订单,找到新的市场。

  当然,不再焦虑是相对的。经历了过去两年订单的“疯狂”过山车,以及去年下半年有心想出却很难迈开腿的焦灼,今年算是回归到了等待复苏阶段的冷静。而全球市场需求不足这件事,外贸人早在去年下半年就有了感知,因此面对今年的低迷,多少有些心理准备。

  然而,从2020年~2021年的外贸普涨,到结构性上涨,再到今年的普遍下行,任何一种趋势之下,都不乏逆势上涨、努力突围的个案。这样一个个案例背后,既对应着严峻的形势——需求市场越冷,供应端越卷、越需要主动,也折射出中国外贸的回暖路径、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下的竞争力以及灵活调整的韧性。也正是这样一个个逆势的案例,带动着中国外贸熬过低谷,在信心的恢复中始终保有在危中把握机会的可能。

  今年我第一个采写的外贸话题,是上了热搜的“码头空箱堆积”。从疫情期间的“一箱难求”到“船等货”,再到今年初各大码头堆满空箱,海运从供不应求到过剩的周期转换,比人们预想得都要快。而大量新船还会在今年开始集中投放。

  结合采访和数据, 《码头空箱堆积,海运停止疯狂,今年出口何时迎来拐点》在春节后发出。我们提出了空箱堆积的现状,并阐释了现象背后的双重原因:一方面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导致需求收缩;另一方面此前运价暴涨期间大量新的集装箱流入市场,供应倍增。叠加前述周期性和特殊因素,供大于求在这个春节尤为明显。

  极端的“负面”消息永远比扎实的分析传播得快。有人从空箱堆积的现象中简单粗暴地得出了出口断崖式下跌的结论,把海运行业因供需失衡导致的低迷与外贸形势混淆一团,也让悲观之声甚嚣尘上。

  正在我思索如何为外贸真相“正名”时,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前2个月的进出口数据,这成为了我在持续接触个案的基础上观察整体形势的重要线索。正在出差途中的我,随即用手机写下稿件(详见《外贸究竟行不行,这组最新数据出乎许多人意料》),提出了我本身也在寻找答案的几个问题:出口断崖式下跌?订单大量流失东南亚?欧美订单严重下滑?今年外贸到底怎么样?根据当时所了解和理解的外贸形势,我在文中做了梳理和回答。这篇稿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探索真相始终在路上。

  作为记者,我其实常常会担心自己看到的案例不够全面而得出了以偏概全的结论。考虑到“幸存者偏差”,容易被关注到的更大概率是活得较好的企业。这样的担忧敦促着我在采写中更加审慎,提醒着我尽可能长期地去追踪更多元的企业样本,也借助于多维、多方的视角,在整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基础上更多结合做过一线调研的地方政府、协会和相关组织的采访,进行多重验证。

  于是今年,我和外贸人一样,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重视走出家门,也开启了频繁出差的模式。通过走访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地的外贸企业和产业带,参加重新恢复了线下的广交会等国内展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和压力,也踏踏实实地听到、看到了大量外贸人努力突围、逆势增长的故事与空间。

  按人民币计,全国一季度的进出口增速止跌回正,前4个月的出口甚至回到了10.6%的两位数增幅。但高峰过后,外贸增速持续回落,一直到前8个月,累计进出口同比下降0.1%,再次转正为负,然后在11月时,累计进出口恢复到了0.03%的正区间。其中,前11个月的出口增幅为0.3%。

  也就在第四季度的开端,一些外贸县市的传统出口产业实现了近两年来的首次正增长。普遍而言,企业信心也随之增加。

  面对部分传统产业持续下滑的遭遇,“新三样”和汽车配件、安防产品、激光切割机等品类的出口,和有着数字技术支撑的跨境电子商务业态,都成为了外贸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也从年中开始撰写“十大行业看外贸”系列,试图从不同的行业中找到逆行者,提供危中寻机的思路和借鉴。同时,我也从区域角度对城市进行一线调研,以呈现日用消费品、汽车和家电等产业带的复苏及转型路径。

  全球市场危机四起,但并不妨碍中国外贸人的韧性凸显。在需求变化和政策的多重影响下,中国外贸人的发力重心发生了快速且明显的调整。

  除了不一样的行业的分化,不同的出口区域也存在冷热不均的差异。对比欧美市场的持续收缩,“一带一路”、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颇为强劲,也成为中国外贸人开拓重点。

  在我的外贸朋友圈中,俄罗斯、阿联酋、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成了热门目的地。山东激光切割机的出口制造商马同伟今年3月就去俄罗斯做了地推,在去年还以欧美市场为主的童装制造出口商姚东今年“恶补”了东南亚,一口气跑了三趟,不仅收获了出口生意的大转向,用新兴市场弥补了欧美的订单缺口,而且也做出了要在越南建团队、设厂的决定。

  不只企业,沿海的不少省市县政府,也利用组团、组展和扶持政策加码等形式,加码政企联动“走出去”,重点同样是新兴市场。(详见:全国“椅业之乡”浙江安吉县,第一次尝试了由地方政府牵头,为当地的家具企业去中东独立办了一场行业展会)。

  今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出口。在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方面,国务院也出台了若干措施。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内外贸和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方向越来越明确。

  整体来说,外贸的逻辑并不复杂,但影响外贸的因素却很多,所涉及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也很长,覆盖的市场广。危中寻机的外贸人,没有了疫情的困扰但还在持续受到地理政治学冲突带来的挑战——(详见:近期红海焦灼的事态引发的苏伊士运河受阻,导致中国外贸人利润受损),欧美关税的高企也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挑战则从巴拿马运河运力下降迅速传导到了中国的供应链。

  然而,做着全球生意的外贸人总归是市场嗅觉灵敏也擅长变通的一群人,而中国积累了多年的产业链优势也在转型中仍就保持着竞争力。展望2024年,形势仍然严峻、压力仍在,但努力终有回报,周期也总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