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整版聚焦尚湖镇!
来源:斯诺克录像回放 发布时间:2024-01-28 06:18:24位于常熟城西,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它被生态湿地环抱,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但亟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它是远近闻名的“货架之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是当地的富民产业,但也亟需向无人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它还有5200年前的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但亟需在传承的基础上,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对这些发展的要求,尚湖镇从始至终坚持辩证思维,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克难求进,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奋力蹚出一条新路子。
最近,苏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强激光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徐剑秋始终停不下脚步,不是在车间做40毫米钢结构厚件激光焊接实验,就是在会议室里和小组成员一同编写钢结构厚件激光焊接的行业标准。
像40毫米厚度的金属板,以往都是有十几年经验的老师傅分多次焊接而成;如今,使用徐剑秋团队研发的万瓦级机器人激光焊接设备,不仅能一次焊接成型,还能将成品率大幅度提升到99%。
“在激光焊接中,金属厚度的变化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他说,焊接不同厚度的金属时,使用的激光功率不同,随之也会影响焊接工艺的温控、速度、光斑大小等参数,这没有一点的标准可以参照。他们做的就是为整个行业来制定设备功率、焊接工艺、成品检验的标准。
徐剑秋团队是首个落户尚湖镇的激光项目,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不仅自身一步步成为激光智造行业内绕不开的一部分,还见证了尚湖镇激光产业从点点微光汇聚成一道亮光。如今,已有12个项目落户到尚湖激光产业园。
嘉强自动化是一家“众望所归”的激光企业,既受到同行业上下游的追捧,也成为当地的货架产业转型的好帮手。这家企业处在激光设备制造产业链的中游,其生产的中高功率激光切割头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前不久,该企业依托智能激光加工头、激光加工自动化数控系统,完成高功率智能激光切割集成、直线精密激光加工集成方案的产品研究开发,适用多种行业激光切割场景。“无论是焊接、切割,还是表面处理,激光都很适合尚湖镇货架产业转型的需求。”公司副总经理王征认为,激光智造是一个大的产业链,在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入驻的同时,还能辐射其他的产业,满足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需求。
这些激光企业的到来为传统货架产业带来了转型动力。现在,尚湖货架公司制作的货架产品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在苏州仕泰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只要一分半钟。工作人员只要在电脑上发布取货指令。接到指令的小车就会以每秒5米的速度,精准获取货架上的库存货物。这是该企业研发的多层穿梭车系统,比传统仓库货架存储密度更高,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管理。这家企业是由5家传统货架企业在2021年共同出资组建,是目前少数可实现物流设备多穿系统、堆垛机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商。
苏州意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专门干超市手推车研发生产,其产品出口率达到90%以上。这些年企业在持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引进了激光切割、数控冲床、焊接机器人等数十套自动化生产设备,并导入数字化系统,实现了“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依托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企业累计开发超过176款产品,年产超过40万辆手推车,今年的外贸销售额较去年增长了30%。
来到位于吉桥村的吉光智造园,约2.2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崭新的3层标准化厂房整齐伫立。入驻其中的苏州中源新材料有限公司里,总经理计文龙一边忙着和职工调试生产设备,一边忙着接电话,商量订单细节。“厂房规格面积符合生产、仓储等各项需求,我们今年5月搬进来,没怎么耽误就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年底就能正式投产了。”计文龙说道。
很难想象,这片约有3个足球场大的区域里,此前仅有8家货架生产、喷涂企业,且是清一色的单层厂房。这一些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落户吉桥村,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但随着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日益老旧的厂房不仅出现了安全风险隐患,其土地利用率不高、产出效益偏低等问题也愈发明显,制约着乡村的发展,也成了村党委书记孙仁的一块“心病”。
这些企业产出整体不高,由于早先布局分散的原因,更是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浪费,对这个地方进行更新无疑是破解空间‘瓶颈’的最好的办法。
孙仁说,但是工业区怎么样开展更新、其中的难度有多大、该更新成什么样,当时大家都处于探索阶段。
事情很快迎来转机,《常熟市老旧工业区(点)更新改造实施意见》等文件先后出台,对更新模式、技术标准、空间布局及产业准入等内容均进行了明确,给予了村委信心和方向。
结合政策要求和自身实际,吉桥村拆除老旧工业生产厂房,新建起标准化厂房。目前,项目一期已竣工完成,二期、三期即将启动,后续村委还计划在周边新建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吸引效益高的农产品深加工种植入驻,形成特色产业链。
这些企业大多在村里发家成长,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也有相熟的合作伙伴,离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难事。
因此,工业区更新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服务工作,尽可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去年,翁家庄工业园启动更新工程,其中一家布料企业打算暂时搬迁至无锡鹅湖镇,但由于当时疫情管控的政策,运送设备的车辆“停”在无锡的交通卡口,需要具备相关证明才能进入。得知该情况后,村委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带着各项证明文件前往当地协调沟通,最终帮企业顺利完成搬迁。
周到服务加快了更新的脚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从而增加了村级可用财力。即将竣工交付的翁家庄智能科技产业园里,工人师傅正在安装厂房卷帘门的钢结构,完成收尾工作。这座产业园约5万平方米,预计将为该村每年增加1千多万的租金收入。
在尚湖镇,一大批这样的老旧工业区正在“涅槃新生”。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十六产业园建设竣工,入驻部分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企业;尚湖镇紫荆花地块、山鑫村工业点、新裕村工业点正加快建设;新鑫村工业点进入地表清障阶段……低效用地得以盘活,发展空间持续释放。
高标准产业载体的建设,为发展高效益、高层次产业打下基础。眼下,尚湖镇正鼓足干劲,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根据前期制定的产业园定位,招引适配优质项目,形成产业园特色,并对项目从落地审批、日常运行等多方面全角度进行服务,促进新入驻项目早达产、早见效。
11月20日,周一,尚湖镇东桥村党委副书记叶红梅照例带领几名志愿者下沉到所负责的“微网格”开展入户走访。当路过陈巷小组内的葛家河时,她停下脚步仔细查看水体情况。“最近河水没有再出现什么异样吧?”在向沿线村民反复确认求证并得到肯定答复后,叶红梅长舒一口气,望着河道里一片片摇曳的水生植物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时间拨回到今年4月,也是在周一开展的“微网格”入户走访过程中,叶红梅从陈巷小组村民口中得知,葛家河不明原因“发绿”,大伙都不敢用里头的水。记录下问题后,她随即协调村里做出详细的调查,经专业检验测试,河水“发绿”的原因主要在于水体富营养化。一开始,东桥村采用换水的方式让河水复原,可奏效没两个月,富营养化的问题又死灰复燃。后来,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村里给葛家河种上了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使得水体重新恢复洁净并保持至今,赢得了村民的一片赞声。
‘微网格’的工作机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村民的‘急难愁盼’,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如今,像这样的“微网格”,尚湖镇共有261个,由党员干部、村(社区)工作者、网格联络员等入“格”落责,配置各类志愿者2200多名,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走好乡村善治之路,尚湖镇既注重用一个个延伸到村民家门口的“微网格”,实现精细化治理,同时也积极推动各类资源力量“大融合”,实现治理的系统集成,加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
前不久,颜巷村党总支通过“村企结对”模式,与常熟市第七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江苏金土木建设集团华星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同开展“听民意、访民情”行动,通过领办“小项目”,为村民纾困解难。针对颜巷村粮东、粮西、粮北村组10户村民反映的难点问题,三方携手制定“一户一策”方案,有效解决污水满溢倒灌、路面坑洼、排水渠堵塞等6个“烦心事”,改善了村庄环境。
引入合作伙伴,从单打独斗变成联合作战,村里的压力小了不少,很多以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也都办成了。
乡村治理的“合伙人”不只有企业,还有各类社会组织。“小兰花艺术团”的文艺表演、“尚湖镇反诈妈妈团”的入户宣传、“尚阿姨夜巡团”的路面巡查……尚湖镇依托社会组织,多途径、多形式在各村开展防范养老诈骗、扫黑除恶、反等工作,有效补充了乡村的治理力量。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而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面对区域内村庄基数大、村庄长效管理上的水准不高等现实问题,尚湖镇精准把握“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打出一套善治善为的“组合拳”,让乡村充满了许多活力又和谐有序。
临近年底,常熟市兰花艺术团成员龚伟明终于闲了下来,有时间休整休整,之后再用最好的状态,迎接龙年春节前的庆祝演出活动。
龚伟明是尚湖镇走出的锡剧名角之一,不仅在全省颇具影响力,全国性的奖项更是拿到手软。虽是名票大咖,但龚伟明常常出现在尚湖镇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上,以及常熟市端出的公共文化配送活动中。因此,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过足眼瘾和戏瘾。
就在上个月,龚伟明和小组成员来到常熟市万达广场,表演了大型经典锡剧《珍珠塔》,这便是常福街道“点单”的公共文化配送项目。现场不仅满座,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期间,更是无一人离场。“这是今年最后一场压轴演出,结束后,不少百姓还问我们啥时候再来。”
为了讲好尚湖故事,镇上成立兰花艺术团,每年自编自排自演小戏、小品、歌舞等节目,并赴农村、社区、学校、工厂巡演,20多年来,每年惠及群众都要超10多万人次,累计斩获大小奖项70多次。艺术团慢慢的变成了党政部门宣传政策、举措的重要阵地。
好节目源自好剧本。无论是让艺术团一炮而红的《定亲》,还是陆续推出的《钟声》《家风》《车位》,这些尚湖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作品,均出自当地著名农民剧作家袁小弟之手。
为何袁小弟的作品这么火?以致于周边板块甚至其他城市都争着排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作品接地气,百姓就会有共鸣”。袁小弟不光是锡剧迷,他还把爱好变成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锡剧小戏创作,灵感就来自百姓家长里短、党政机关作风。他还成立袁小弟工作室,集结了7名志同道合的“兼职”成员,每年为尚湖提供小戏、小品。
这段时间,袁小弟和成员们也在谋划明年的创作工作,准备从老年人的生活入手,创作一部反映人间有大爱、人间有真情的小戏,故事原型就在身边。
以戏为媒,尚湖镇还连续10年举办“百姓戏曲大舞台”暨锡剧票友大赛,签约了96名优秀选手。更令尚湖镇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局(文体旅)正股级干部管海英感到骄傲的是,除了锡剧这一特色文化,尚湖还有7项常熟市级非遗项目,以及读书、藏书、著书的优良传统,每个村(社区)都有图书馆。镇上每年举办各类全民阅读活动200多场,不仅氛围浓厚,还走出了王清波这样的“书痴”。
尚湖镇翁家庄村村民王清波家中,客厅、厨房、沙发、阁楼,目之所及,摞满了各式各样的图书,就没有下脚的地方。“这里的图书近5万册,大多是社科类,有些在国内已经非常困难找到。”王清波从小就爱看书,年轻时开了摩托车修理店,赚了些钱,几乎都用在买书上。“就像有人喜欢跑步、买包、打麻将一样,读书可以让我分泌多巴胺,获取精神上的愉悦,认知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