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科技群星闪耀——北京东路小学

来源:斯诺克录像回放    发布时间:2024-01-01 04:27:26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连续五年“区长奖优秀组织单位”“江苏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优秀科技教育创新学校”“江苏省综合示范学校”“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等荣誉称号。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优秀的辅导教师团队。北小科学与信息技术团队共有8位教师组成,其中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优青2名,区级骨干若干名。

  成果的取得更离不开学校的硬件保障,为了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研究,1993年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创办了全市首家娃娃科学院。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调整,娃娃科学院形成五大主题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物种进化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天文物理学院。科技类主题专用教室共计7间,焕然一新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在科学技术创新的环境中浸润成长。

  北小科技团队在工作中秉持“儿童的科技、探究的科技、生活的科技”理念,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主题式科技活动,多姿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联结校外的合作共建等方式为儿童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研究搭建多样化的平台。

  生命科学院中,小研究员们会根据每学期主题研究,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在这里,我们会走出校园观察自然的植物变化;我们会用探索神奇的微观小世界;我们会探索和植物有关的问题,比如:果蔬的保存问题、如何培养霉菌;我们还会自己种植芽菜,自己烹饪,享受劳动的成果。

  人工智能学院特设机器人体验区和机器人挑战区,在开放、高能的创新教育环境中,发展儿童的人工智能素养。人工智能学院在每个年级开展普及型教育活动,其中四年级为Scratch+硬件教育,五年级为VEX机器人普及教育,六年级为开源硬件教育。除了普及型的课程,人工智能学院还开展了机器人特色社团课程:Scratch组、VEX-IQ组、vex-go组。

  在近三年的国际级1场、国家级1场、省级2场、市级5场、区级5场、官方赛1场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赛事中,北小所获奖项:一等奖32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若干。

  由北小信息团队引领的人工智能学院,慢慢的变成了创新型人才摇篮,让学生在体验科学与技术时感到愉快,培育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培育学生的同时,对教师也不断提出要求,不断锤炼辅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创意设计学院的同学们通过创意小木桩、创意钉子画、制作竹蜻蜓、制作木飞机、学习使用激光雕刻软件创作自己的激光雕刻作品等有趣的创意设计活动激发儿童对木工设计的爱好,成为一个爱科技、爱动手的小小设计师。

  物种进化学院的同学们通过“与达尔文同行”的校本课程,穿越历史,推测未来,成为了一个个小小古生物学家,同时,学校长期和古生物博物馆合作开发古生物实践系列课程,通过参观走访、研学探究、模拟实验等方式领略远古生物的魅力。

  天体物理学院主要课程内容:略高于课本的天文学、观测学常识;略高于课本的数学方法、物理概念;简单的观测工具使用;天体建模软件的简单使用;探索宇宙的人文作品欣赏。

  北小举行“群星璀璨耀北小——科学家进校园”主题活动,中国工程院的曹福亮院士、张佳宝院士,以及东南大学和中科院的多位教授和国家顶尖人才等参加了本次活动。科学家们向北小捐赠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并分享了大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同学们知晓了真正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这是一份无形而珍贵的礼物。北小的校长孙双金说:“科学家进校园的活动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个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之后成为科学家的宏伟志向。”

  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器内与地面有天壤之别,最显著的特点是存在地面难以模拟的长期失重环境。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太空的失重环境,北小组织孩子们集体观看“天宫课堂”,感受太空实验的魅力。在“天宫课堂”之前,北小六年级的部分同学在娃娃科学院天文物理学院指导老师何东老师的引导下,在地球环境下演示实验现象,全校同学认真地观察、思考并推测在太空环境下也许会出现的实验现象。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孩子们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特色星光活动,例如“小小化学家”“小小古生物学家”“小小建筑师”等,在科技活动中体验、研究、成长。

  在近期举办的首届南京市中小学科学技术创新周中,北京东路小学在南京科技馆签订馆校合作协议,与南京市古生物博物馆携手合作助力儿童科学研究。在未来,馆校合作的方式将为北小娃娃开展科创研究提供更多的场所与帮助。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联合成立“AI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一起发展”的原则,依托高校的人才和学科资源优势,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为主要载体,共同开展小学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和实践探索研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计划通过开发AI体验、程序思维、智能创客三类课程;为学生定向配备导师;联合组织并且开展人工智能实践研学活动;定期开展教授(导师)进课堂;共同为学生设立促进创新与发展的活动与展示平台等五个方面,深度推进和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