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宾大颠覆我对建筑的认知

来源:斯诺克录像回放    发布时间:2024-02-28 04:43:45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特此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每周三将邀请一位艺术&设计领域业内人士或学生进行个人分享,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经验,为艺术留学生&预备生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我本科是在迈阿密大学读的,学的也是建筑专业。然后在硕士阶段来到了宾大,现在已完成了全部三年学习进度的三分之一——说实话,在宾大的经历还是挺颠覆我对“建筑”这个专业以往的认知的。

  在迈阿密大学读本科的时候,我学的东西会更偏“实用”一些,平时做项目更像是去完成“甲方提的要求”:我接收到要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设计,然后就像命题作文一样按部就班地去做就可以了。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会更注重设计的落地和实践性,本质上还是在为毕业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而到了宾大的研究生阶段,虽然在某一些程度上来说也是“命题作文”,但是这个“题”就非常天马行空了——有些主题甚至根本就不像建筑。

  本科做设计的时候,基本都是一些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建筑,更像是真实的生活中的住宅或者楼房,有设计感的建筑不是没有,但是也不会非常的“跳脱”;但是在宾大,有的设计直接就是“老师和同学都了解这一个不会落地”、不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来的项目,但是老师还是会让大家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甚至有的项目如果延续本科的风格循规蹈矩地去做,老师就会直接评价说:“太无聊了。”

  比如我之前本科做项目、或是准备留学作品集的时候,核心的关注点在于“表现这个建筑该是啥样子”,所以“设计”“模型”“出图”的每个部分都是匹配的,这些阶段的产出也可以互相吻合。

  但是在宾大,老师们会更注重大家“想象的空间是啥样子”,所以有时大家是没办法把平面和立体结合出来建模的,可能剖面图、平面图和模型都“各是各的”,三者看似没什么关系——但又统一在我们的想象力和设计力之下。

  这就是宾大一直在设计思维上强调的:天马行空的思维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设计最后能不能落地、符不符合常理等等方面,相比大家的想法,都是次要的。所以宾大会更适合那些想法发散、喜欢“奇奇怪怪”的东西、更希望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设计的同学。

  就像我们刚刚提到的,宾大的建筑规划设计风格真的超级自由。而要想做到这些想象力极其丰富的设计,对同学们的画图和建模的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也需要活用很多新兴技术。

  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们提供的各种支持啦。宾大在设计方面比较注重前沿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相关领域都有非常专业的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从思路到方法的各类指导。而且老师们都很年轻,有些老师自己在校外还同时有工作室、或是也在其他的大学任职,都有着很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

  而且宾大的老师们都很容易接受并且鼓励同学们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比如前段时间刚出ChatGPT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直接让我们去用它来做设计试试看;课后老师也会根据每个同学的项目涉及到的不同的领域和想做的不同的东西,来为大家推荐不同的软件。所以在宾大读研还“蛮辛苦”的,因为大家需要接受的新鲜事物实在是太多太多。

  而在接触到这些新事物以后,大家还很快就要考虑怎么把它们作为工具来完成自己的设计。每次做项目、完成作业的时候,都会用到很多软件去做很多尝试。最后就是一学期下来,“新软件学了一大把,电脑里的新东西也下了一大堆”。

  像我在上宾大之前,就专门上了一个十天的软件课,从最基础的建模类软件学起,后续还有其它各种软件的教学。总之,如果想跟上宾大这种自由的设计风格,平时大家还要在软件和技法方面下蛮多苦功的。

  我们专业每学期基本是五门课,平时studio类设计课的时间相对会比较长(一周差不多三节左右,每次上一整个下午)。其它的课程大概每周也会有一个小作业要交,所以总体来说平时的课业还是挺重的。

  尤其到了期中或者期末的时候(有些课程期中不考试,但期末会考试),大家往往都是处于“有设计要做”+“有考试要考”+“有论文要写”的“叠加态”,最忙的时候班里大部分人基本上都会熬夜甚至是通宵。学校里全天开放的studio,基本上无论大家何时来,都会有人在做项目,整体的学习氛围依旧很浓厚的。

  宾大基础的硬件配置和工作室、学生设施也都非常齐全,像基础的激光切割、数控切割、3D打印的相关设备都有。平时选择去工作室的同学也蛮多的(虽然我平时很喜欢自己安静地在家里做哈哈),很喜欢热闹和这种交流氛围的同学还是很适合在工作室完成项目的。

  因为来宾大的研究生们大多数都比较“卷”,所以小组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很有设计想法,执行力也很强。虽然有时难免在设计方向上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是大家本质上都是想好好做东西的,也都会踏踏实实去做,所以最后的产出大多数都会令人满意,小组合作的体验也非常不错。

  一方面因为我毕业以后不打算继续读博了,对自己硕士阶段的要求就是:顺利毕业+学有所得。所以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实践方面,会尽量多地去学习各种软件技能,或是通过实习去积累更多的经验。

  另一方面虽然我身边的中国同学基本上都属于“偏卷”的一类,但是班上最卷的其实还真不是中国人——在卷领域,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些外国同学“卷”起来真的是让我望尘莫及。

  加上我们建筑专业本身的课业就比较重,身边的同学也普遍都挺优秀的,所以想让自己的成绩更进一步就只能去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比别人“更卷更肝”。相比之下我还是更想让自己休息好一点、心情好一点,尽可能专注在“留学”这件事上(而不是单纯“读书”),丰富自己在读书之外的各种其它体验。

  而且这个暑假,我利用回国的时间找了一个国企的实习,虽然一共只做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感触还是蛮多的。

  首先就是国内建筑行业的整体氛围,确实还是卷。我实习阶段其实还好,但身边的同事普遍工作强度会比较大,加班也比较频繁,但是薪酬却不高。我最近一段时间也有联系到之前的老师和已经工作的一些同学,和他们聊过之后,大家统一的想法都是:要重视休息,不能把自己搞得太累。

  其实也不只是建筑吧,我觉得所有太卷的工作都是这样:开始是慢慢透支身体,变得容易经常生病,到最后就会得不偿失。所以大家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保重自己,不要让“卷”这个行为本身伤害到自己的身体,量力而行,毕竟我们自己的身体才是生活的主体。

  最后,一点小小的心得分享给计划出国留学的大家:其实很多事情无论其他人如何去建议,或者自己看再多的攻略和别人的经验,总归是要自己亲身经历过后才会懂得。所以我们在出国这件事上,既不必过于焦虑担心,也不必做到事事都“准备万全”才出发,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刚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觉得很懵、不知所措都是正常的,所有人都会如此,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包括日常用语、生活小习惯等方方面面都是要一点点学起、一点点习惯的。但只要大家能坚持下来,保持交流与学习的耐心,几个月以后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希望我们大家都能不忘自己求学的初心,也祝大家都能经历自己梦想的生活。

  如果有更多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有关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康石石老师: